轉九曲,又名九曲燈會,全稱九曲黃河陣,是一種民間流傳的社火形式,傳說原是古代的一種作戰陣圖。
明《帝京物略》記載: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,鄉村人縛秸作棚,周懸雜燈,門徑曲折,藏三四里,入者如不得徑。即久迷不出,曰‘黃河九曲陣’也。
由此可知,明朝時,轉九曲,在民間就已盛行。
九曲燈會的擺法和制作多種多樣,有十三省九曲燈和六省九曲燈之分。
九曲擺法,是在一個廣場上,用三百六十一根桿子,按等距離的方法橫豎各扎19根,組成一個正方形陣圖。每根桿上懸掛一盞彩燈,然后用細繩按一定的線路連接起來即可,全程2至3公里。其中陣圖中心的(無論從那個方向數都是第十根)那根又粗又高的老桿,要重點裝飾。
有的在老桿上用紙做一個混元金斗,中間有麒麟送子;有的在老桿上制作一條盤旋升騰的巨龍,望去使人感到威武壯觀,格外引人注目。
此外,還設彩門,貼上對聯,掛上謎語。在中門處搭一牌樓,橫掛一塊大匾,曰:九曲盛會。
兩旁標進口、出口,以指示來人游轉的路線。
十三省九曲黃河陣,共有九個曲曲折折的陣勢。每個陣勢叫一曲,故名九曲。每陣設一門,共九門。此九門按方位而設,即:東方門、西方門、南方門、北方門、中方門、太陽門、太陰門、羅猴門和卓都門。有的按黃河中下游的九州而設,即:幽州、冀州、雍州、青州、豫州、荊州、兗州、徐州和揚州。
—般轉九曲時,先由秧歌隊前面開路,邊敲鑼打鼓,邊扭秧歌,每進一門,都要唱吉慶秧歌。群眾尾隨其后,緩緩而行,或觀燈賞月,或猜謎測疑,歡聲笑語,別有風趣。
有單人轉的,也有幾個人組成一伙轉的,當轉至中心老桿處,都要抱一抱老桿,鄉俗道“抱老桿,一百三”。又說,誰能夠順利地轉完九曲,可以消災免難,益壽延年,道路通暢,大吉大利。若婦女抱一抱老桿,能使家中小孩長命百歲;沒有生小孩的婦女抱一抱老桿,能生貴子。
如果游人不按路線轉游,亂鉆亂跨,踩斷線繩,或碰壞彩燈,都是不吉利的象征。
故民間有“轉九曲五谷豐登,抱老桿祛病消災”的說法。
正月里游人如織,元宵佳節夜晚,盛況更加空前。遠望,九曲陣中燈光齊明,橫豎成行,紅旗招展,巨龍飛騰,焰火滿天,皓月當空。近觀,彩門上的各式花燈,五光十色,絢麗奪目,爭奇斗艷,各領風騷。
真乃是:五谷豐登人歡笑,萬點燈火耀眼明。
雅俗流傳,百年不衰。時至今日,每逢豐收年節,九原區部分鄉鎮還組織群眾開展“轉九曲”活動,以示喜慶。